目前分類:流到香江 (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  • May 19 Wed 2010 15:37
  • Now

It's raining and thundering in Hong Kong now. Although its 3 pm, the outside just dark as 3 am.

tagtra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半世紀蘇屋革命情

2009-11-25

 

(綜合報道)於2008年原區安置搬到元州邨的蘇屋邨老街坊周瑞芬(周婆婆),與堅持留守到2012年(最後搬出期限)的蘇泉忠,因多次帶領導賞團遊蘇屋而認識。今天房屋委員會跟救世軍蘇屋邨社區服務隊合辦舊物及相片展,兩人又再站出來。「他們跟我說:『你不怕危險就住下去吧!』,我當然不怕,我要住到最後一秒。」打從1963年已居於此的兩個人,最有資格訴說這四十六年來的蘇屋故事。

時代巨輪一直滾,沿途壓倒了無數香港的舊回憶,先有牛頭角下邨正式清拆,在地圖上往左走,終於來到蘇屋邨。除了趁墟的「龍友」和此起彼落的相機快門聲,如今邨內只剩下部分居民,以及茶餐廳門外,那群似要同樣留守至最後一秒鐘的麻雀。

筆者對蘇屋邨很有感情,因為公公婆婆曾居於此,年幼時常在這裏打滾,每步都滿載回憶。「這些都是街坊捐出來的舊物件。」周婆婆領着筆者跟攝影師到處參觀,給我們介紹玻璃櫃內的舊式電話、袖珍時鐘、已有過百年歷史的水煙壺,還有俗稱「三十三吋半」的唱機及不少黑膠唱片,零碎的拼砌出居民從前的生活片段。「這支棍就是當年我們巡夜更時的『武器』。」「蓬」一聲,身為百合樓互助委員會主席的蘇泉忠把棍揮到半空,孔武有力。「這是藤製的,買回來後鑽個洞,穿上銀雞就完成了,巡夜更時若碰到賊,對方有刀也不怕,他還未埋身我已用這支長棍打到他了。」蘇泉忠一邊揮棍一邊笑着說:「當年警局也是用這種長棍,在表面塗點藍藥水,打人後連傷都驗不到。」掛在棍末的銀雞則用來「吹雞」,他放到口中吹了幾聲,聲響震天,「只要聽到響聲,其他主席就會拿着各自的長棍一湧而來,很團結的。」

「從前家家戶戶都會打開大門,不用出門,拿張凳仔坐在門口已可以傾偈。」原居於蘭花樓,雖於去年已搬到街下的元州邨,周婆婆閒時還是會跟丈夫回來走走看看,也大歎新環境比不上舊生活。「從前我們碰面都會打招呼,現在看到鄰居都不知道是誰,新搬進去時還有好幾晚睡不着;當年街坊間更會互相幫忙看管孩子,要出門便留低門匙給鄰居看屋。」蘇泉忠也說:「那時連哪家有親戚來探訪都知道。」「人多吃飯不夠凳,問問隔籬鄰舍就可以,我看着不少人家的孩子從只得幾歲大到結婚,真的連別人家裏有幾多粒米都知!」因為團結一心,當年居民間的活動也多姿多采,除了一年一度的大旅行、中秋晚會,居民還會為東華三院籌款,蘇泉忠跟周婆婆笑着回憶,當年一行人會拿着「大聲公」呼籲,走遍每層樓。「但年年也被人投訴的,辦四天就被投訴兩次,哈哈。」

如今蘇屋邨即將清拆,老街坊逐戶遷出,此情不再,邨內只餘下約千多戶住客。「百合樓有超過二百戶,現只剩下五十多戶,走了三分二;有些不想走的,但因為全層只剩他一戶,最終也走了。」蘇泉忠明言會留下來到最後期限,目前不想也不理,享受住在蘇屋邨的每一天。「這裏好住,靜中帶旺,託賴說句,一家大小在這裏居住一直平安無事,當年粵語片男星吳桐也住過蘇屋邨,後來買了私家樓,也不捨這裏的單位,常常回來。」其他人所共知的「蘇屋名人」還有許氏三兄弟,以及Beyond的黃家駒,「他常常在電梯大堂的空地玩音樂。」這刻路過百合樓對出的長樓梯,筆者從小就在這裏上上落落,如今樓梯旁的大樹因被評定為有危險性,活生生被「截肢」,只留下凋零的樹椏,樓梯被封着此路不通,記憶中的往事,真箇只能回味。

 

Source: 星島日報, http://news.sina.com.hk/cgi-bin/nw/show.cgi/23/1/1/1339109/1.html

tagtra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